近代國家的型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出版年月:
2013/6/1
編/著者:
吳淑鳳、薛月順、張世瑛
精/平裝:
精裝
定價:
900
開數:
16開〈26x19公分〉
書籍簡介:
本書收錄民國101年9月13至14兩日,在國史館舉辦之「近代國家的型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討論會」宣讀之37篇論文,經過審查與修改後集結成書。除了主題演講之外,包括「傳統與近代」、「多民族國家」、「財經、工業與交通」、「訓政中國」、「憲政、軍事與外交」、「學術與文化」、「蔣中正研究」、「中共史」、「民國史研究」等9項議題,這些來自兩岸三地及美、英、日學者撰寫之論文,廣泛闡述民國創建及其後續發展的歷程與意義,希望能藉此帶動對民國史更為豐富多元及精緻深入的研究。省思歷史,適足以展望未來,一百年前中華民國的創建,至今對於華人社會仍具有重要意義。
類別:
論文集
篇名 | 篇作者 | PDF下載 |
---|---|---|
序 | 呂芳上 | |
對中華民國的一些省思 | 卜睿哲 | |
近代中國早期的國家建制 (1500-1840) | 張玉法 | |
近代中國的型塑與「傳統」--以對冊封朝貢的解釋為中心 | 川島真 | |
民國開國的歧見、新說與本相 | 桑兵 | |
從「五族共和」到五域統合──辛亥革命和中國國家形態近代轉型 | 劉曉原 | |
辛亥革命後中國的國際化與多民族國民國家的整合(1912-1946) | 陳謙平 | |
革命邊緣的悸動——蒙、藏等邊疆民族在民國肇建前後的抉擇 | 吳啟訥 | |
西藏與冷戰時期的臺、美關係(1949-1960) | 林孝庭 | |
近代中國銀行業的變遷──以官商互動為中心 | 吳景平 | |
近代中國經濟政策與經濟發展,1930-1960年代 | 久保亨 | |
國民政府與戰前中國經濟發展(1927-1937) | 張瑞德 | |
二戰結束前東北的基礎工業與日本(1905-1945) | 陳慈玉 | |
中日戰後浙贛鐵路復路與通車(1945-1948) | 簡笙簧 | |
臺灣經濟結構的重塑──五○年代的兩次財經大辯論 | 郭岱君 | |
兩岸分裂時期的香港企業家──以船王董浩雲為中心 | 鄭會欣 | |
訓政時期「國民政府組織法」制定與修正之探討 | 劉維開 | |
訓政時期國民政府對異議分子的態度──以處置鄧演達及「七君子」為例的討論 | 吳淑鳳 | |
風化、禁娼與社會秩序建構──南京市政與市民生活(1927-1936) | 柯惠鈴 | |
護國干城──滇軍的發展與變遷(1907-1927) | 楊維真 | |
從民國建立到民國憲政──中國憲政發展的考察(1912-1949) | 薛化元 | |
憲政公共空間與訓政體制──1944年重慶國民政府的政治進程 | 西村成雄 | |
走出「黨國體制」的陰影──中國國民黨的轉型(1950-2000) | 呂芳上 | |
《新路周刊》(1948年)與中國自由主義的轉折 | 潘光哲 | |
1948年傅作義與陳繼承的齟齬──由《王叔銘日記》等觀之 | 胡平生 | |
不解之解──美國對臺「戰略模糊」政策的緣起與發展 | 張淑雅 | |
誰來抓盜版?──近代中國的書商團體與國家(1905-1937) | 王飛仙 | |
民國以來文化保存觀念的發軔及其遞變(1916-1935) | 黃翔瑜 | |
從疑古到重建的轉折──以王國維對傅斯年的影響為中心 | 陳以愛 | |
威權領袖與近代中國的國家形塑──由蔣介石的自由民主觀論起 | 汪朝光 | |
光榮背後的苦難──蔣中正最高統帥與杜立德奇襲日本島 | 邵銘煌 | |
蔣介石與蔣經國的上海「打虎」 | 楊天石 | |
外力對蔣介石戰略決策的影響──以戰後調兵東北及青島撤退為例 | 林桶法 | |
合作中的波折──1960年前後蔣介石與陳誠關係之研究 | 陳紅民 | |
革命的經紀人──中共早期工農運動的仲介群體 | 王奇生 | |
結構缺陷──中蘇同盟破裂的深層原因 | 沈志華、李丹慧 | |
民國史研究若干議題的探討 | 汪榮祖 | |
遷臺後民國史之定位及思考 | 林正慧 | |
許壽裳與戰後臺灣研究的展開 | 黃英哲 |
瀏覽數: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