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館研討會會後新聞稿】「從中日戰爭到終戰接收」學術研討會
2025年8月16、17日(六、日)國史館主辦、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協辦之「從中日戰爭到終戰接收」學術研討會,假國史館臺北館區四樓大禮堂舉行。本年適逢中日戰爭結束80週年,特邀請國內外學者專家運用《蔣中正日記》(1937-1947年)、檔案、口述歷史、回憶錄等文獻史料,針對中日戰爭、終戰接收等議題進行探討,領域橫跨政治、外交、軍事、經濟、文化等,共有24位學者發表精闢的學術論文。
第一場次,首先由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應俊豪教授利用英國外交部檔案,指出在1937年盧溝橋事件、淞滬會戰以降,英國政府對遠東局勢和中日戰爭的評估分析,並籌畫運用國際法與慣例作為操作戰略模糊的手段,以維護英國既有的利益。南開大學歷史學院王文隆副教授則將研究焦點放在中國境外,也是中日戰爭一環的中泰戰爭,指出泰國之所以放棄中立並與中國發生衝突,主要原因是日軍的壓迫,而中國亦為被動應戰,由於沒有事前宣戰和事後和約及賠償,而被稱為是「被遺忘的戰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陳昕劭博士後研究員運用《孔祥熙檔案》中與法國軍火商Jean Audinet的往來函電資料,討論1930年代中國對法軍事採購的決策過程與合約的執行。國史館蕭李居簡任協修利用《蔣中正日記》,指出1938年7月下旬,蔣中正極度關注日、蘇爆發衝突的張鼓峰事件,由於適值武漢會戰展開緒戰之際,蔣中正欲利用日、蘇之間的緊張關係為中國抗戰創造有利條件,雖然最後其期待落空,卻能達到穩定武漢前線部隊軍心的宣傳效果。
第二場次,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皮國立教授爬梳抗戰前後政府對鼠疫之防治,指出中醫防疫體系中知識轉型的困難,這不只是抗戰時中醫的制度性問題,也顯示中醫在近代轉型的難題。國防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楊善堯助理教授透過考察抗戰後期國軍後勤與軍醫行政的戰後復員規劃,指出復員不只是將軍隊從戰時轉變為平時的狀態,更是軍隊的整軍改制,是影響國軍戰力延續的重要議題。
第三場次,國史館張世瑛纂修以黃埔教官中具代表性的錢大鈞、蔣鼎文、劉峙為對象,透過他們與蔣中正的互動與聯繫,探討蔣中正軍政權力關係中人際網絡的形成及運作實況。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許峰源研究員考察抗戰前後中國電影檢查機制的轉變,並談及該制度對戰後臺灣電影的影響。國史館侯紀安助修以日本女性作家在中國戰地所撰寫的報告紀實類作品為文本,指出這些女性作家透過響應國策時局的作品,頗能激起讀者大眾的愛國心志,促成共同報效國家的效果。
第四場次,東華大學歷史學系許育銘副教授重新審視汪精衛「中日提攜論」的思想脈絡與歷史實踐,指出汪精衛的歷史角色,不只是其個人抉擇,更是20世紀中國與亞洲現代性困境的一次深層反思。國史館吳淑鳳纂修透過戰後司法院解釋,分析漢奸罪刑的認定,雖然有司法院統一解釋法令,但仍有檢察官或法官未依司法院解釋進行審理的情況,這或許是戰後漢奸審理存在不公的原因之一。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劉芳瑜助理教授運用日本亞細亞歷史資料中心的官方檔案,探討中日戰爭期間滿洲國中央觀象台整合進日本氣象系統的過程,指出了科學技術與軍事行動之間的重要聯繫。
第五場次,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張怡敏副教授以戰前臺灣人資本設立的大東信託株式會社為研究對象,探討該公司在戰時經濟動員下的經營調適、股東結構與董事會運作,並指出此時臺灣信託業成為支援日本對外戰爭與軍需籌資的重要環節,反映殖民地金融結構在戰爭動員下的重塑。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李為楨副教授探討《臨時資金調整法》在戰時臺灣的適用,分析其制度設計、運作模式及臺灣銀行的角色。該法滿足了日本的戰爭需求並兼顧殖民地的經濟運作,以避免與日本本土產業競爭,突顯資源調度的殖民屬性。
第六場次,中正大學歷史學系葉亭葶助理教授運用《蔣中正日記》,探討蔣中正對臺灣認識的演變及推動機制,指出蔣中正的臺灣觀隨戰局與國際局勢而動態調整,核心始終圍繞在土地、戰略與國格。國史館羅國儲協修考察1938至1948年蔣中正與國民參政會之間的關係,隨著時間演變,蔣中正成為了國民參政會的促成者、主持議事者、致詞和報告者、決議的執行者。國史館歐素瑛處長廣泛利用日記、報章雜誌、檔案史料,探究蔣介石與陳儀兩人的互動關係、兩人在時代變局中各自的謀劃,以及蔣介石在關鍵時刻政治判斷的成因及其影響。
第七場次,國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任天豪副教授透過政府檔案、報紙等資料,探討終戰前後中華民國體育事務的運作情況,指出當時體育仍屬於時人心中的內政範疇,體育與外交之間尚未建立有意義的連結。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李力庸教授由農復會、省農業試驗所及區農業改良場的人才配置,探討中國、美國、臺灣農業技術的延續與傳承,指出戰後臺灣農業知識的傳承深深嵌入冷戰安全與國際政治脈絡,是與地緣戰略緊密交織的產物。
第八場次,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前田直樹助理教授指出戰後初期美國對臺政策的矛盾之處,即支持中華民國卻又壓抑其反攻大陸,此一矛盾的原因,在於「中國」與「臺灣」之間的關係未曾被明確化,而「臺灣」與中華民國、國民黨政府之間的不確定狀態,反倒成為既定事實。國史館廖文碩協修運用中外文檔案史料,輔以日記、回憶錄、文集等,探討戰後印度對日和約交涉與臺灣問題觀點的形成及其對策調整,以及印度拒絕出席舊金山和會前後對臺灣問題的操作,可見美蘇陣營以外的區域國家對臺灣問題所採取不結盟戰略考量及應對模式。
第九場次,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徐浤馨助理教授考察戰後臺北軍事法庭的成立過程及其審判戰犯的法源依據,指出在臺戰犯審判問題不只是國內問題,也是國際問題,審判程序均要在國際法的規範和國內法的框架下進行,並且受到同盟國(尤其是美國)的影響。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張建俅副教授以戰後廣東地區臺籍戰犯為研究課題,透過案例分析,指出在戰後肅奸風氣下,該地區的臺籍戰犯審判不盡合理之處。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林正慧助研究員以臺中地區「十四大哥」組織為案例,探討戰後初期臺中的情治佈建與地方社會,指出情治機關透過臺人穿透地方,以及特務結合媒體,建構起特務與地方社會的深層關係。
最後閉幕式,由國史館陳儀深館長主持,除了感謝協辦單位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的補助,使本次學術研討會順利圓滿成功,並表示本次會中有多篇論文參考運用本館新出版之《蔣中正日記》(1937-1947年),可見本館在開放史料、編輯出版後,有助於學界不斷開發新的研究課題,提升研究量能。
新聞聯絡人:林科長(02)2316-1062
圖一、第一場次學術研討會(右起,應俊豪教授、王文隆副教授、陳昕劭博士後研究員、蕭李居簡任協修、李盈慧榮譽教授、陳儀深館長、劉維開教授、黃文德副主任、陳鴻明助理教授)
圖二、第二場次學術研討會(右起,皮國立特聘教授、楊善堯執行長、陳儀深館長、劉維開教授、吳易叡副教授、張以諾助理教授)
圖三、第三場次學術研討會(右起,侯紀安助修、許峰源研究員、張世瑛纂修、張瑞德研究員、陳儀深館長、李福鐘教授、黃美娥教授)
圖四、第四場次學術研討會(右起,劉芳瑜助理教授、吳淑鳳纂修、許育銘副教授、許雪姬研究員、陳儀深館長、楊瑞松特聘教授、李君山教授)
圖五、第五場次學術研討會(右起,張怡敏副教授、李為楨副教授、吳聰敏教授、陳儀深館長、黃紹恆教授)
圖六、第六場次學術研討會(右起,葉亭葶助理教授、羅國儲協修、歐素瑛處長、姚嘉文資政、陳儀深館長、李筱峰名譽教授、潘光哲研究員、陳肇萱助理教授)
圖七、第七場次學術研討會(右起,任天豪副教授、李力庸教授、謝國興研究員、陳儀深館長、林文凱副研究員、陳冠任助研究員)
圖八、第八場次學術研討會(右起,廖文碩簡任協修、前田直樹助理教授、陳儀深館長、薛化元教授、蕭道中副教授、陳秉逵教授)
圖九、第九場次學術研討會(右起,林正慧助研究員、張建俅副教授、徐浤馨助理教授、陳儀深館長、許文堂副研究員、黃自進研究員、陳翠蓮特聘教授)
圖十、閉幕式(陳儀深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