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館會後新聞稿】「戰後臺灣政治史料」新書發表暨座談會
國史館於本(2025)年1月18日(星期六)假臺北館區四樓大禮堂,舉辦「戰後臺灣政治史料」新書發表暨座談會,活動圓滿落幕,與會貴賓包括總統府姚嘉文資政、文化部李靜慧政務次長、行政院人權及轉型正義處賴俊兆處長、國家人權博物館詹嘉慧主任、遠景基金會宋承恩副執行長、鄭南榕基金會鄭竹梅董事長、劉璐娜執行長、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王文宏、林黎彩、李慧生董事、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盧啟明主任、教會總會研發中心黃哲彥主任等。
國史館陳儀深館長在開幕致詞時表示,2024年5月18日在前後任總統交接前夕,國史館曾舉辦「上半年」新書發表暨座談會,今天發表的5種新書,其實是2024年「下半年」的出版成果。其中,《陳誠先生日記(增訂版)》由原來的78萬字增加至約100萬字,呈現陳誠來臺擔任省主席,以及後來擔任行政院長的作為,對重建20世紀下半葉臺灣歷史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國內安全委員會檔案選編》收錄1961至1969年國內安全委員會第一至第一百次的會議紀錄,描述蔣經國擔任國防會議副秘書長至國防部長期間「軍特統治」的脈絡,可用「順藤摸瓜」來形容。《從戒嚴到解嚴史料新編》則提醒我們,1949至1987年長達38年的戒嚴,並不是從頭到尾一個樣子,而是受到社會反應、國際壓力、內部檢討及當權者的衡酌而有所伸縮。
陳館長強調,這次出版臺獨聯盟、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史料彙編,不只是個人長期重視口述歷史與檔案應用的研究取徑,也是國史館行之有年的政策實踐。其中,《臺灣獨立聯盟史料彙編》補充了過去較缺乏的國民黨政府的視角,尤其臺獨聯盟早期編印的刊物,外界難得一見,當時外交部轄下各使領館配合蒐集相關資料,反而因此保存下來。《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相關案件史料彙編》見證戒嚴體制下對信仰自由的侵害,從羅馬字聖經的使用、參加普世教協的自由被剝奪等。今天介紹的這5種新書,正是臺灣與民間合力進行的歷史回顧工作,各位貴賓的參與,也成為這件美好事工的一部分。
接著,由前副總統陳誠哲嗣、同時也是監察院前院長陳履安先生致詞,表示三十年前國史館曾整理出版他父親陳誠先生的資料,母親也同意,因此雙方開始合作。當時陳水扁總統還親自蒞臨《石叟叢書》的出版活動。目前公開出版的日記,實際上只是父親日記的三分之一,因為母親認為凡是牽涉他人的要特別謹慎,不妥之處已經處理。最後感謝國史館再次出版父親的日記。
隨後由臺灣獨立聯盟陳南天主席致詞,表示臺獨聯盟源自當年留日臺灣青年開始思考臺灣問題,也讓臺灣人對前途的願望讓更多人知道。1960年代以後,因為留日學生減少,留美學生增多,以及受到二二八事件的影響,形成臺灣人運動,其過程有分歧也有結合。當年他曾在臺獨聯盟內部說:我們是秘密的組織工作,不要留資料,沒想到因為當時的政府嚴密監控,反而留下許多資料,真真假假,有些確有其事,有些則是職業學生為了「職業」需要做的假消息。可見當時政府對臺獨聯盟頗為忌憚,要從組織內部搞分裂與破壞、製造假消息。這些資料的公開,希望對臺灣民主與國家安全有所貢獻。
本次新書發表計5種、15冊,分上、下午兩場次。各場次先由國史館同仁介紹各種新書的編纂旨趣與史料價值,再由陳儀深館長主持座談會,由受邀學者分別發言。
上午介紹《陳誠先生日記(增訂版)》、《國內安全委員會檔案選編》、《從戒嚴到解嚴史料新編》等3種新書。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薛化元教授表示,這三種新書在歷史學上、政治史的研究上皆具有重要意義。陳誠日記的部分,引用其夫人的說法,有些是擔心日記留下來會「禍延家人」而處理掉了,可見國民黨高層對白色恐怖也有所恐懼,這是過去較少人知道的層面。從1960年代國內安全委員會的會議紀錄,可以看到蔣經國的角色,強人往往連自己建立的制度都不遵守,以個人意志施政,即使卸下國防會議副秘書長一職,情治單位依然上呈重要資料給他。而《從戒嚴到解嚴史料新編》則提升了我們對戒嚴的認識,第一次看到法院竟敢判決1949年的戒嚴令無效,因為依法只有總統能發布戒嚴令,陳誠是宣布臨時戒嚴,尚有未完備的程序,兩者有相當大的不同。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蘇彥圖研究員從法律學者的角度探討《從戒嚴到解嚴史料新編》一書的意義,指出戰後臺灣政治史、法律史的三個重要課題:其一,戒嚴令原為一暫時措施,如何演變成一個戒嚴法體制,且長達38年,以及最終驅動解嚴的動力何在;其二,應注意兩蔣父子在實施戒嚴期間的關鍵性角色,尤其蔣經國在擔任國防部長期間對戒嚴的強化;其三,戒嚴期間法律人的角色及其如何理解戒嚴等。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吳俊瑩助理教授指出,1980年代親民的蔣經國,固然是他真實的一面;而1960年代陰暗的蔣經國,也是他真實的一面。從《國內安全委員會檔案選編》可見,1960年代臺灣所面臨的局勢比1950年代更為險峻,那時蔣中正已經三連任,積極準備反攻大陸,因此必須要有穩定的臺灣。於是,開始全面性情報布建,加強國內安全的控制,甚至在1987年解嚴之前,早已做好社會控制的準備,並訂定《國家安全法》。這可以從已出版的《蔣經國日記》得到印證,對於其角色有更清楚的認識。
下午介紹《戰後臺灣政治案件—臺灣獨立聯盟史料彙編》、《戰後臺灣政治案件—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相關案件史料彙編》等2種新書。
臺灣獨立聯盟陳南天主席指出,1960年代以後,國民黨政府認為獨盟對其造成威脅,因此以各種不同手段因應之。國民黨政府將獨盟汙名化為「偽匪組織」,一直視獨盟為共產黨的附隨組織,並不斷分化獨盟。但獨盟同志不管由誰領導,都以臺灣獨立為目標,國民黨的分化策略並未成功。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研發中心鄭仰恩特約研究員表示,這部史料彙編的脈絡相當清楚,建議後續可再編輯情治機關對教會人士監控的「導從專案」、長老教會主導的URM城鄉傳教,以及長老教會退出WCC後欲重新加入會員,卻被情治機關持續監控的檔案。另外,解讀檔案要注意造假的問題,例如彙編中的教育部檔案可能是假造的文件。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薛化元教授指出,臺獨聯盟的資料除存放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外,亦存於政治大學,兩處同步開放數位檔案提供閱覽。有關臺獨聯盟的研究,除了本書所蒐集的檔案外,建議可結合照片等其他史料,俾相互對照。在閱讀檔案之際,也要注意檔案有其立場,且監控檔案常有不實之處,研究者必須與檔案對話。至於長老教會在《人權宣言》中提出「新而獨立的國家」之概念,是由其信仰轉化而成,且其最終是期待由國民黨政府發動,在研究時應從這個脈絡切入。
新聞聯絡人:楊科員(02)2316-1064
陳儀深館長致開幕詞
贈書儀式合影。左起:陳宇慷董事長、陳履安前院長、陳南天主席、陳儀深館長
上午場新書座談會。左起:薛化元教授、陳儀深館長、蘇彥圖研究員、吳俊瑩助理教授
下午場新書座談會。左起:薛化元教授、陳儀深館長、陳南天主席、鄭仰恩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