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國史館Academia Historica

 
:::

館藏《張炎憲史料》全宗文件系列「中央研究院時期」與「社團參與」副系列提供外界使用

館藏《張炎憲史料》全宗分為文件、圖書、照底片、視聽等4個系列,並依資料層級架構予以整編建檔。其中因文件系列資料眾多,爰依時序及主題往下續分副系列,前於2024年整編完成並開放文件系列之「求學階段」與「教學事務」副系列。本次公開副系列包含「中央研究院時期」(156卷,2,856件)與「社團參與」(349卷、3,756件)。
張炎憲教授於1983年獲日本東京大學博士學位後歸國,翌年進入國立中央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研院」)任職,歷經三民主義研究所(以下簡稱「三研所」)副研究員、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社科所」)副研究員及研究員等職,直到2000年借調擔任國史館館長。在中研院服務十餘年間之活動面向,透過「中央研究院時期」副系列之「院內業務」、「學術研究」、「院外事務」、「人際往來」等4個副副系列釐析呈現。在院內業務方面,可見張炎憲到職及聘任相關文件、參與「三研所」及更名後的「社科所」所務及會議、推動成立台灣史田野研究室,以及中研院有關籌設台灣史研究所經過之相關資料。在學術研究方面,可見張炎憲研究員升等、參加國際研討會、赴韓國進修,以及發表於報章書刊之作品等資料。在院外事務方面,可見張炎憲擔任公部門編纂與審查等業務、參加四七社活動、擔任研習講座、協助鄉土教學等資料。在人際往來方面,可見張炎憲與師生、友朋間的學術交流、關懷致意之書信資料,以及公務私誼通訊錄、喜帖與訃聞,以及因業務關係而建立的人脈資料。
有別於上述以時序為副系列者,「社團參與」係以主題所建立的副系列之一,主要係張炎憲長期參與的社團、組織與活動等相關資料,該批史料中充分展現其「台灣人的歷史要自己寫」的理念,透過參與社團,將理念付諸行動,歷久不渝。1986年起,張炎憲接任民間研究台灣歷史最久的刊物《台灣風物》主編,1991年協助成立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3年擔任台灣教授協會人文組執委,歷任副會長、會長,推動學界參與社會運動及政治運動,1995年參與籌設台灣歷史學會,後兩度擔任會長,推動台灣歷史教育改革。此外,張炎憲於2010年擔任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2013年擔任台灣社社長,皆是其強調台灣主體性立場的顯著例證。
張炎憲曾說過「歷史以人為中心,歷史充滿人文主義,關心社會、關心人,才能了解歷史。」由本次公開的史料可見張炎憲所關注社會議題相當多元。舉例來說,張炎憲以學者身分研究二二八事件,出席二二八事件平反活動,認識受難者家屬,訪談家屬,出版口述訪談集,並參與政治受難者團體組織相關活動,在2001年至2009年間擔任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2008年至2012年間出任台灣二二八關懷總會理事長。另受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財團法人群策會先後邀請出任理事,協助會務等過程的豐富史料,皆可見於本次公開內容。
歡迎各界利用本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https://ahonline.drnh.gov.tw)查詢使用。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