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國史館Academia Historica

 
:::

【國史館新聞稿】「從中日戰爭到終戰接收」學術研討會

1937年爆發的中日戰爭是上世紀東亞地區最大的一場戰爭,改變了東亞的權力局勢;1945年終戰接收後,臺灣更於1947年發生二二八事件,深刻影響戰後臺灣的歷史發展。今年適逢中日戰爭結束80週年,國史館謹訂於8月16、17日(星期六、日),於本館臺北館區四樓大禮堂,舉辦「從中日戰爭到終戰接收」學術研討會,邀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皮國立特聘教授兼所長、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應俊豪教授、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李為楨副教授等國內外學者專家撰稿,共發表24篇論文,領域橫跨政治、外交、軍事、經濟、文化等,其中亦有7位本館修纂同仁發表論文,充分展現本館的研究量能。

本次學術研討會有多篇論文係根據《蔣中正日記》等日記與檔案資料,探討「中日戰爭」與「終戰接收」的歷史意義,內容涉及對外關係、人際網絡、政府政策的制定過程等,同時探討臺灣在此關鍵年代的轉折與地位問題;這些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所衍生的各種問題,時至今日仍深刻影響臺灣未來的發展。相信在學者專家的努力鑽研下,不但能呈現真實的歷史,增益國民對中日戰爭到終戰接收歷史的理解,更能啟發更多的省思與展望,精彩可期,歡迎蒞臨與會,共襄盛舉。

※主辦單位:國史館
※協辦單位: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活動時間:2025年8月16、17日(星期六、日)
※地       點:國史館臺北館區四樓大禮堂(臺北市長沙街1段2號)

國史館  敬邀採訪 
新聞聯絡人:林科長(02)2316-1062

 

「從中日戰爭到終戰接收」學術研討會

議程表(暫定)

日期

816日(星期六)

時間

活動內容

08:3009:00

報到

時間

場次

主持人

發表人

論文題目

與談人

09:0011:10

第一場

李盈慧

應俊豪

戰略模糊:盧溝橋事件後英國政府對中日戰爭狀態的討論分析

黃文德

王文隆

被遺忘的中泰戰爭

李盈慧

陳昕劭

1930年代國民政府對法國軍機採購:以孔祥熙檔案為中心

陳鴻明

蕭李居

蔣中正對張鼓峰事件的觀察與抗戰策略的因應

劉維開

11:1011:20

休息

11:2012:30

第二場

劉維開

皮國立

抗戰前後鼠疫之防治:以中西治疫知識和藥物為主的討論

吳易叡

楊善堯

抗戰後期國軍後勤與軍醫行政的戰後復員規劃

張以諾

12:3013:30

午餐

13:3015:10

第三場

張瑞德

張世瑛

抗戰時期蔣中正軍事人際網絡的再認識──以黃埔教官群為例

張瑞德

許峰源

抗戰時期中國的電影檢查機制兼談對戰後臺灣電影的影響(1937-1947

李福鐘

侯紀安

「文學報國」──中日戰爭時期日本女性作家的從軍書寫

黃美娥

15:1015:30

茶敘

15:3017:10

第四場

許雪姬

許育銘

汪精衛與「中日提攜論」:理想、現實與歷史的交錯

楊瑞松

吳淑鳳

從司法院解釋《懲治漢奸條例》疑義看漢奸論罪(1937-1948

李君山

劉芳瑜

滿洲國中央觀象臺的戰爭動員與技術協力(1937-1945

許雪姬

日期

817日(星期日)

時間

活動內容

08:3009:00

報到

09:0010:10

第五場

吳聰敏

張怡敏

戰時金融統制下台灣信託業之經營與肆應

黃紹恆

李為楨

戰時台灣金融政策與台銀角色

吳聰敏

10:1010:20

休息

10:2012:00

第六場

陳儀深

葉亭葶

蔣介石的台灣認識──1937-1945

潘光哲

羅國儲

蔣中正與國民參政會

陳肇萱

歐素瑛

關鍵年代的抉擇──蔣介石與陳儀

李筱峰

12:0013:00

午餐

13:0014:10

第七場

謝國興

任天豪

淺論終戰前後中華民國體育事務及「體育外交」的發展可能性

陳冠任

李力庸

戰後東亞安全下的農業知識體系傳承與新創

林文凱

14:1014:20

休息

14:2015:30

第八場

薛化元

前田直樹

戰後初期美國對中華民國在臺灣的看法

蕭道中

廖文碩

印度所見冷戰變局下對日處置與臺灣問題

陳秉逵

15:3015:50

茶敘

15:5017:30

第九場

許文堂

徐浤馨

戰後初期處理在臺戰犯問題之初探

許文堂

張建俅

廣東地區台籍戰犯的處境與審判

黃自進

林正慧

情治佈建與地方社會:以臺灣中部地區「十四大哥」為例的探討

陳翠蓮

17:3017:40

閉幕式

 

「從中日戰爭到終戰接收」學術研討會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