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館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新聞稿】紀念「中日戰爭結束與終戰接收」80週年系列講座 8月7日(四)啟動
今年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80周年,國史館特別規劃三項不同形式的活動,包括(一)8月15-17日舉行三天的「中日戰爭到終戰接收學術研討會」,搭配(二)「亮光與暗影:1945年前後的臺灣重要史料微型展」開幕,並(三)與所屬臺灣文獻館共同舉辦六場系列講座,與國人共同回顧與省思此一關鍵年代的歷史。
系列講座即將於8月7日(四)下午正式揭開序幕。首場演講由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李君山教授主講「國府二戰時期領土訴求與戰後變局」,接著由楊護源、戴寶村、顧恒湛、吳聰敏、李筱峰等學者,分別就軍事接收、政權變遷、原住民政策、經濟統制、終戰話題等進行主題演講。(時間和場地,請參考附件海報)。
1937年第二次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是上世紀東亞地區最大的一場戰爭,而後與1939年的歐戰匯流成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今日的世界甚大。1945年戰爭結束後,國際政治版圖重整,國共兩黨又展開新一波的內戰,而臺灣則在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倉促的接收下,不幸於1947年發生二二八事件。
報載北京政府今年下半年將啟動「三個80週年」(即抗戰勝利、聯合國成立與「臺灣光復」80週年)的宣傳戰、法律戰與心理戰,延續其一貫試圖改寫中日戰爭史實的手法,曲解戰後國際政治安排,並繼續妄稱臺灣屬於中國。相對於北京政府必然流於政治宣傳的「三個80」,我國政府各部門已依職掌謹慎應對,而國史館和所屬臺灣文獻館秉持專業與職責,規劃上述三項不同形式的活動,一方面呈現民國史與台灣史學界現階段的研究成果,另方面也要強調台灣為主體的詮釋觀點。(研討會與史料展將另有新聞稿說明)。
國史館和臺灣文獻館合作規劃的這六場系列講座,前兩場在國史館臺北館區進行,後四場則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舉辦,邀請上述六位專家學者,探討終戰前後的關鍵議題,呈現其多年的研究成果。8月7日和28日在臺北的兩場,分別由李君山教授與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楊護源副教授主講,各從「領土訴求」和「軍事接收」的角度,剖析戰時列強對臺灣問題的認知矛盾與折衝,彼此的訴求與競爭影響了中華民國在臺灣的發展。
第三至六場系列演講,則移師到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舉行。9月23日由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前秘書長戴寶村老師,主講「昭和變民國:日治到戰後的臺灣紀年」,從統治當局「紀年」的演變考察史觀與歷史解釋的問題。10月7日邀請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顧恒湛助研究員,主講「終戰前後原住民治理的變異與承續」,分析戰後初期山地行政的緣由與問題。10月21日的主講者是臺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吳聰敏,從「臺灣戰後初期的經濟統制」角度,勾勒因國共內戰導致國民政府財政赤字嚴重,因此對臺灣實施經濟管制以汲取資源。11月4日壓軸場由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李筱峰主講,他將從根本面向探討「終戰」此一名詞,並從長遠歷史、文化等角度分析,臺灣為何無法像其他受日本殖民統治地區,特別是韓國,在終戰後走向真正獨立。
六場演講,多元角度,深刻解析臺灣「終戰接收」的核心問題,盼能增益國人對這段歷史的理解,並啟發更多的省思與展望。歡迎蒞臨與會,共襄盛舉。
活動地點
國史館臺北館區四樓大禮堂(臺北市長沙街一段2號)
新聞聯絡人:林科長(02)23161062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史蹟大樓一樓簡報室(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6號)
新聞聯絡人:林秘書(049)2316881分機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