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館會後新聞稿】「虎口的難題—李登輝的抉擇」學術討論會
2024年7月27、28日(六、日)本館與財團法人李登輝基金會,假臺北館區大禮堂舉辦「虎口的難題—李登輝的抉擇」學術討論會,邀請國內外學者專家發表19篇論文,領域橫跨政治、外交、軍事、經濟、國防、憲政改革與政治文化等議題,內容豐富多元。
陳儀深館長在開幕致詞表示,國史館與李登輝基金會多年來攜手合作,尤其去(2023)年起建置「李登輝總統資料庫」、出版《李登輝先生大事長編》、《李登輝總統僚屬故舊訪談錄》等成果卓著,促使「李登輝研究」蒸蒸日上。本次學術討論會名稱所謂「虎口」的命名是基金會的提議,應是受日本作家上坂冬子暢銷書《虎口的總統—李登輝與曾文惠》的影響。該書提到的「虎口」主要是指國民黨和黨國體制。但陳館長認為李總統所領導的臺灣或中華民國面對的內、外挑戰,宛若身處虎口。例如李登輝接掌總統大位不久,想要特赦美麗島事件人犯,卻面臨行政院長李煥、國防部長郝柏村的不同意見,對羽毛未豐的李總統而言,也是—「虎口的難題」。陳館長接著指出,解除戒嚴之後的臺灣,正面臨中國崛起,所幸有像李登輝這樣勇敢睿智的領導人,帶領臺灣度過種種危機與挑戰。本館陸續公開李總統任內的重要史料,有助國人理解臺灣處境的艱難,讓更多人明瞭李總統如何作出抉擇,這也是本次學術討論會意義之所在。
財團法人李登輝基金會李安妮董事長開幕致詞表示,李登輝不論是其公職生涯或卸任之後,對臺灣貢獻的面向非常廣泛,值得更全面與深入的探討。這幾年來逐漸將李登輝所留下的資產,透過國史館,將其「公共財化」,延續外交部長林佳龍昔日著墨的「李登輝學」,假以時日應可發展成「臺灣學」的原貌。
開幕式之後,由中央研究院兼任研究員蕭新煌教授主題演講,題目是「從零距離、近距離和遠距離解讀李登輝面對難題的抉擇」。他從三種不同距離的視野,來解讀李登輝總統主政12年與其後十多年政治生涯的所思、所言和所為。蕭教授援引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介民的地緣政治時刻概念,提出「李登輝時刻」,勾勒李登輝在臺灣民主化的關鍵時刻所扮演的角色。最後,綜述李總統對包括臺灣民主化、本土化、兩岸關係、國家定位及臺灣獨立等5個「臺灣時刻」,發揮了具長遠影響力的關鍵主導力量。
第一場學術討論會的主題是「政治」,由臺大歷史系陳翠蓮教授報告〈蔣經國與李登輝〉一文,指蔣經國向來不喜材大志高之人,選擇溫馴服從、不具政治野心的臺籍技術官僚,有利於長久維持黨國體制。李登輝以高明的政治謀略,瓦解蔣經國設計集體領導的人事布局,順利打造民主體制、終結威權統治。國史館羅國儲協修指出,李登輝總統赴國民大會進行國情報告,是中華民國憲政史上的重要大事。李登輝基金會鄭睦群執行長探討臺灣團結聯盟的起源、發展轉折,以及與李登輝的「緣起緣滅」。鄭執行長以「反對八吋晶圓赴中設廠」為例,指李總統從技術、國家安全的角度,反對貿然開放八吋晶圓赴中,最終得以實現,才有今日「護國神山」的臺積電。主席陳儀深館長補充說明,當時台聯黨反八吋晶圓西進所發動的遊行,合辦的臺灣教授協會所發動的民眾人數,據他現場觀察與台聯發動的隊伍人數差不多,而宣傳車上布條寫著:「不容許臺灣的利益一吋一吋流失」,正是他想出來的點子。
第二場次的主題是「外交與法律地位」,首先由檔案管理局許峰源研究員指出,李登輝總統為落實南向政策及建構亞太集體安全體系的理念,以度假名義,前往東南亞三國訪問,其後也繼續與菲律賓、印尼與泰國展開實質合作,是務實外交的實踐。國防大學任天豪教授指出,過往「釣魚臺」議題多著重主權的爭議,也是李總統推動「務實外交」的難題之一;李登輝則能擺脫釣魚臺風潮的影響,增進與日本的實質關係。國史館廖文碩協修則從李登輝、柯林頓往來函件,探討1990年代臺美關係的發展與轉折,顯示此一時期臺美關係存在觀點的根本差異,導致雙方關係有起有落。
第三場次的主題是「財政經濟」,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林宗弘研究員指出,李總統的經濟政策是充滿複雜矛盾,其任內面對的三大難題為:後冷戰時代的中國經濟興起、民主轉型過程中的政商結盟維繫、以及對經濟不平等及公民社會抗爭的回應。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洪紹洋教授以李總統所推動的公營銀行民營化和新銀行開放政策為題,探討經濟官僚梁國樹對公營銀行民營化的構想,並以開放新銀行為例,論述國民黨黨營事業與經濟幕僚和政府單位間存在的歧見,導致以國民黨為主體的銀行經營構想中挫,轉為與民間企業集團共同合資成立新銀行。國史館連克助修指出,李總統任內推動兩稅合一制,不只降低國民投資所得的稅負,也讓所得稅的稅收制度更加公平。
第四場次的主題是「中國政策」,由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薛化元教授探討李登輝總統對中國大陸政策的政治考量及其具體作為,同時也透過曾永賢、張榮豐等人,建立與對岸互通訊息的管道。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特任研究員黃偉修從兩岸經貿交流角度,重新探討「戒急用忍」政策的決策過程,對於臺灣的大陸政策的定位與意義。 第五場次的主題是「國防與國是會議」,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張國城教授認為,李登輝時代的國防改革不但在當時具有重大的政治效應,其影響甚至衍伸至今。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蘇瑞鏘教授則論述1990年的國是會議,如何整合各方意見,正可作為李登輝「寧靜革命」的經典註腳。
第六場次的主題是「憲政改革」,由東華大學教授兼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主任謝若蘭、陳慧君合撰論文,指原住民族修憲正名的最大關鍵是李登輝總統,但更重要的是原住民族的集體自覺與凝聚力。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兼任副教授曾建元指李總統打造出的憲政體制,最終卡在修憲門檻過高而動彈不得,使得分期付款式的漸進憲政改革出現停滯,值得今日省思。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王良卿則探討1970—1990年代初期從「大陸代表制」到「全國不分區」制的演變過程及其意義,李總統援引國內輿論,巧妙地以「全國不分區」的名義取代「大陸」,從企圖轉譯大陸民意法統的過程,足以見證臺灣民主轉型的複雜動態。
第七場次的主題是「社會文化」,由臺灣海洋大學應俊豪教授指出,1988年1月李登輝繼任為總統,外界對於他能否順利接班抱持疑問。南臺科技大學楊子震教授考察司馬遼太郎與李登輝就《街道漫步 臺灣紀行》的〈對談〉,整理臺灣內外的評論及其日後影響。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盧啟明主任指出,李總統注意到長老教會被監控的事實,而能促使監控制度趨於「法制化」,從而消解於無形,可見李總統高明睿智之處。
最後,閉幕式中,由本館副館長許瑞浩代表館長發言,除了感謝李基會與本館慷慨合作舉辦研討會,而能圓滿成功,並轉達陳館長的書面意見指出:作為參與修憲的過來人,陳館長認為李登輝主要是推動民主化的大方向,至於1997、2005年所決定制憲的優劣見仁見智,功過應該是合作修憲的國、民兩大黨共同承擔。李安妮董事長表示,本次學術討論會有多篇論文,例如廖文碩協修〈從李登輝與柯林頓往來函件看1990年代臺美關係轉折〉、張國城教授〈李登輝的國防改革〉、洪紹洋教授〈李登輝總統時期的經濟自由化:公營事業民營化與新銀行設立〉等,均引用李登輝基金會移轉給國史館,而國史館已經數位化上網的資料,令人欣慰,也可見當初及時把文物檔案交給國史館是正確的決定。
新聞聯絡人:楊科員(02)2316-1064
陳儀深館長致詞
李安妮董事長致詞
陳儀深館長致贈《民主與民主之外:李登輝百年誕辰紀念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中央研究院兼任研究員蕭新煌進行主題演講
第一場次討論會(左起龔昭勲先生、黃主文主席、河崎眞澄教授、薛化元教授、陳儀深館長、陳翠蓮教授、羅國儲協修、鄭睦群執行長)
第二場次討論會(左起李明峻副執行長、林廷輝教授、陳鴻瑜教授、陳儀深館長、許峰源研究員、廖文碩協修)
第三場次討論會(左起顏慶章部長、曹添旺董事長、陳博志資政、李安妮董事長、陳儀深館長、洪紹洋教授、林宗弘研究員、連克助修)
第四場次討論會(左起李福鐘教授、林碧炤教授、李安妮董事長、陳儀深館長、薛化元教授、黃偉修研究員)
第五場次討論會(左起陳翠蓮教授、賴怡忠執行長、李安妮董事長、陳儀深館長、張國城教授、蘇瑞鏘教授)
第六場次討論會(左起廖福特研究員、黃丞儀研究員、李安妮董事長、謝若蘭教授、陳慧君主任、王良卿教授、曾建元教授)
第七場次討論會(左起葉海煙教授、林元輝教授、蕭新煌研究員、李安妮董事長、許瑞浩副館長、楊子震教授、盧啟明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