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國史館Academia Historica

 
:::

【國史館新聞稿】「認同:20-21世紀台灣與比利時的歷史視角」學術論壇

比利時台北辦事處、比利時法語文化區國際關係總署主辦,國史館、台灣歷史學會、比利時新魯汶大學合辦的「認同:20-21世紀台灣與比利時的歷史視角」學術論壇,將於2024年4月17日(週三)下午1時,假國史館臺北館區(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2號)四樓大禮堂舉行。

本次學術論壇除了比利時新魯汶大學Laurence Van Ypersele、Gilles Lecuppre、Paul Servais、Jean-Pascal Gay等四位教授擔任與談及發表之外,也邀請臺灣大學歷史系陳翠蓮教授、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王雅萍副教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陳偉智、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主任張國城教授等各領域知名學者與會座談,歡迎各界參加。

這三年來,比利時歷史權威、皇家學院院士Van Ypersele教授,與法語區魯汶大學的三位歷史教授(包括比利時當年在世的亞洲歷史權威Paul Servais教授)來臺,並在政治大學、輔仁大學等校授課。基於希望與學院之外的臺灣民眾有所對話,因此舉辦本次論壇。

比利時有三種官方語言:荷蘭語、法語、德語,等於有具三種身分的比利時公民。比利時在1830年獨立建國前,曾經是西班牙、奧地利、法國等國的領土,而且在20世紀經歷兩次世界大戰,曾領有非洲巨大領土的剛果為殖民地,使得比利時迄今具有多重身分認同。而臺灣有多族群的原住民族,從17世紀以來有大批漢人移入,經歷日本殖民統治,至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帶來大批中國移民,以致臺灣人的身份認同也具有複雜性及多重性。

有鑑於此,比利時台北辦事處特舉辦本次論壇,討論在脈絡、背景不一之下的當代國族認同議題,這也是臺灣與比利時兩國歷史學界共同關心的重要課題。本次論壇試圖透過比利時近代史及臺灣近代史的比較,從中討論出在如此多重身分的社會裡,如何達到共存、對話及互相尊重,以及對外來文化的包容等,俾增進兩國學者的交流。同時,透過此一論壇,希望為臺、比兩國人文社會學界開發富含多元、比較意義的全球性視野,恪盡其力,並為兩國日後更為密切的往來與更為深入的相互瞭解,搭建有益的平台。

新聞聯絡人:林科長(02)2316-1062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