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國史館Academia Historica

 
:::

關鍵1991:李登輝與臺灣民主元年

1991年對臺灣民主而言是很關鍵的一年,為了讓您有深刻的觀展感受,我們設定了展覽的角色「甄民囑」(小甄)。現在就讓小甄帶大家一起重回1991吧!

我叫甄民囑,出生於1991年,邁向30歲的我,從小被認為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雖然投過票,也曾參與幾次社會運動,但出生於民主世代的我,對於能決定的、能擁有的,常深感迷惘。為了解惑,我展開一趟特殊的時空之旅,請跟隨我的腳步,一同來聆聽這屬於臺灣的民主樂章。

世界風起雲湧,讓高牆倒下吧!

聽爸爸說,在我出生前,世界主要由美國及蘇聯兩大集團各自結盟、彼此競爭。二戰後,象徵著共產勢力的鐵幕高牆,將東、西德分隔開。這道牆在80年代末期開始鬆動,歐洲展開一連串政治運動、中國天安門廣場群眾聚集要求政治改革、臺灣社會運動也如雨後春筍,不斷衝擊威權體制。1991年隨著蘇聯解體,民主化的國際潮流席捲而來,臺灣也在李登輝總統領導下,展開自由民主的改革歷程。

第一位臺灣人總統的誕生:李登輝(Mr.Democracy)

小甄:「你怎麼看李登輝?」
父親:「他是一個必要的人,並完成時代賦予他的任務。」
蔣經國總統解嚴促使「自由化」的發展;李登輝總統終止動員戡亂,使得「民主化」成為可能。李登輝總統上任後,面對黨內、外各種挑戰,推動許多民主化的政策,如終止動員戡亂、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並開始改變臺海情勢的態度。多方籌謀下,終於贏得黨的領導權,並以總統直選,確立成為第一位臺灣人總統。

〈關鍵1991序曲〉

野百合學運開啟了臺灣民主化道路的契機。1990年3月,任職超過40年的第一屆國大代表,利用選舉時機,通過自肥的擴權案,並使增額代表延長任期。
大約六千名來自各大學的學生聚集於中正紀念堂,靜坐抗議並提出訴求,終使李登輝總統允諾進行國政改革。1990年6月釋字第261號解釋:「第一屆中央民意代表須於1991年12月31日以前終止行使職權。」臺灣踏上憲政改革的軌道,也揭開民主的序章。

〈關鍵‧1991〉演奏中

自出生起,我們這一代便無須擔憂意見無法表達、權利無法行使,這一切都奠基於1991年的諸多改革。李登輝總統透過終止動員戡亂、通過憲法增修條文、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等政策,逐步打造以民為主的政治體制。雖然其中仍有不同黨派間,對於修憲、制憲的分歧,不可否認的是,臺灣正逐漸邁向更美好、更正常化的國家。

不停止的樂章:取消言論叛亂

「100行動聯盟」與1991年5月發生的「獨臺會事件」有關。治安單位指控被逮捕者與臺獨組織密切往來,遂以《懲治叛亂條例》配合《刑法》100條預備內亂罪,移送偵辦。
同年9月的公投大遊行訴求未獲滿足,陳師孟、林山田等教授遂計畫以抵制國慶日大閱兵來施壓政府廢除刑法第100條。在聯盟持續抗爭及各界支持下,立法院於1992年修正刑法100條,人民不再因言論內容而被政府以叛亂入罪,白色恐怖時代正式結束。

不停止的樂章:主權在民

走上街頭表達意見,或以公民投票來議決公共政策,是民主社會的日常。我喜歡參與遊行來表達對公共議題的意向,跟阿公分享時,他也會與我說說他年輕時聽到的「住民自決」的主張—是社會上存在著臺灣的前途或命運要由臺灣住民來決定的聲音,也就是透過公民投票來完成。
90年代,臺灣人民就曾提出公投訴求,並以大遊行的方式,表達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釋放政治犯、廢除刑法100條等需求,雖不被當時政府所接受,卻因著前人的努力,才有2004年《公民投票法》的出現。

1991終曲

「投票制度」對我而言習以為常,所以很難想像1991年以前,除「增額補選」外,中央民意代表並非由臺灣人民所票選。我詢問爸媽關於1991年底第二屆國大代表改選的情形,他們說那年國會首次全面改選,社會氛圍躍躍欲試,各政黨首度以合法、平等的地位參與競選。選舉最終結果,民進黨獲得不到四分之一席次,多數席次仍是國民黨,這反映了當時制憲、臺獨主張及其行動方式,尚未獲得多數人民的認同。

安可曲:中華民國在臺灣

2003年,我拿到護照,媽媽說這本護照很特別,封面「中華民國」下方加註了「TAIWAN」,我才注意到「中華民國」與我所生長的土地「臺灣」之間的關係。李登輝總統任內屢次公開提出「中華民國在臺灣」的概念,不論總統、中央民意代表等,皆已全面由臺灣人民直接選舉,這使中華民國在臺灣的政權在法理與實質上都本土化了。除了國家認同,國際外交上也須與中國大陸區別,是以李總統搭乘飛機出訪許多國家,成為人民熟悉的畫面。

1991年,一個新時代開始了。
這段民主旋律,有高低、或強弱、有快亦有慢,能量滿溢且張力十足。
在此之前,我們都有一個問題:我是誰?
在此之後,我有一個答案:我是你、你是我,我是你們,你也是我們。

 

「關鍵1991:李登輝與臺灣民主元年」開幕儀式致詞稿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