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國史館Academia Historica

 

國家政策、人群流動與宮廟發展:為什麼臺東最大的伯公廟出現在池上?

主講人:黃宣衛(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東華大學榮譽教授、臺灣文化學系兼任教授)
時間:2025年11月20日(四)14:00~16:00(13:30 開放入場)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內容簡介:
臺東縣池上鄉共有20多個土地公廟,但只有慶豐村境的池上鄉福德宮發展到今日樣貌,成為臺東縣最大的土地公廟,而且廟埕外觀具有濃厚的客家意象。
本演講將以這個宮廟的發展為主軸,指出日治時期的諸多政策造成客家移民大量移入,慶豐村的主要人口從原住民轉為客家,原住民祈求獵物豐收的立石信仰也發展成漢人的土地公廟,而廟址介於農業為主的慶豐與商業為主的福原兩村之間,土地公在祈求農作豐收之外還增添了財神的性質,宮廟發展益加迅速,成為後來得到客委會各類補助的基礎。綜觀這些發展,國家政策與包含宮廟在內的地方發展其實一直具有共構的關係。

※本演講採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
※演講中請勿錄影、錄音、直播,或未經授權將演講內容及影像公開傳播。
※聯絡信箱:采集處第三科 extension@drnh.gov.tw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