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

滄海桑田—澳門史料特展

活動日期:民國88年12月17日起,至89年1月20日止
展覽地點:故宮正館313陳列室
展覽介紹:由外交部、國史館、新聞局與故宮博物院合辦,將五百年來,澳門如何由一個寧靜漁村蛻變為國際貿易港以至於葡屬殖民地,以及中華民國如何力爭自由、平等,廢除了中葡間不平等條約的歷史過程,透過澳門相關的法律文件、檔案及圖繪展出以回顧這段歷史。
 
前言
民國八十六年(1997),當香港地位發生歷史性變遷時,世界媒體追逐尋訪那份改變香港命運的「南京條約」,我們因而舉辦了「從『南京條約』到『日本投降』的恥痛與奮發-中華民國外交史料特展」,將典藏在中華民國外交部的「南京條約」呈現於世人面前。上世紀(20世紀)末,澳門的歷史地位也已轉變,而正式承認澳門葡屬的「中葡北京條約」也封存於外交部一百多年。為了釋疑,外交部、國史館、新聞局與故宮博物院再度合作,推出「滄海桑田-澳門史料特展」,將近五百年來,澳門如何由一個寧靜漁村蛻變為國際貿易港以致於葡屬殖民地,以及中華民國如何力爭自由、平等,廢除了中葡間不平等條約的歷史過程,呈現於大眾面前。澳門位於中國南海之濱,珠江口西側,是廣東水道必經地,總面積二三.五平方公里。葡萄牙人東來以前,原是個岩石嶙峋的小漁港,漁民在此歇息補網;葡萄牙人佔據以後,始有所改變。關於葡萄牙佔據澳門的經過,《明史.佛朗機傳》載: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貢船遇到風難,要求租借澳門曝曬貢物,海道副使汪柏許之;萬曆四十二年(1614),又因為協助明廷驅逐倭寇,經兩廣總督張鳴岡奏准居留。其實葡萄牙人早在十六世紀初便已到達中國沿海貿易,並獲得鉅利,因此維持海道暢通,本來就符合葡人的利益,所以願意以幫助明廷驅逐海盜為名,提出租用澳門及附近海域之請。而明朝政府原希望葡人協助驅寇,廣東居民亦因商業獲利,都默許葡人滯留澳門。因應防範之道,則為加強香山縣海路防汛,將葡人侷限於澳門一隅,並由中國官員主控地方司法與關稅。清襲明制,也承認葡人佔居澳門的事實。康熙三十年(1691),海禁已弛,為了懷柔,將澳門歲租減為六百兩;雍正三年(1725),頒訂澳門葡籍洋船額數;乾隆五年(1740),再減歲租為五百兩;嘉慶十三年(1808),英國以防阻法人為藉口,入侵澳門,兩廣總督吳熊光下令英人撤退,謂:「澳門非葡人所有,乃我大清國土。」可見,澳門為清廷所有。及英人取得香港,葡人深受威脅,要求豁免澳門租金,清廷不許。道光二十九年(1849)葡萄牙片面不再繳納租金。為解開僵局,雙方於光緒十三年(1887)簽訂「中葡通商和好條約」(俗稱「中葡北京條約」),清廷同意葡萄牙永遠居管澳門,此後葡萄牙以澳門為基地,向四周拓界侵地,引起清末至民初的中葡展界之爭。本次展出的多幅「澳門及其附近海島圖」,都是為展界之爭所繪製。

中華民國成立,國父孫中山先生即高瞻遠矚揭櫫:「要維持世界真正和平,西方列強必須廢除不平等條約;並主張以和平的外交途徑,解決中國的不平等條約。」民國十四年(1925),國民政府秉承總理遺志,宣佈:「必先廢除不平等條約,始能締造真正獨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國」;於是積極地與西方列強展開廢除不平等條約交涉。民國十七年(1928),首先廢除「中葡北京條約」,另訂「中葡友好通商條約」,澳門問題雖仍懸置,但中華民國向葡國爭回的主權包括:「關稅協定權」「領事裁判權」「沿海貿易權」「內海航行權」及「整理內河、外國引水人及建造燈塔浮標等特權」。民國八十八年(1999)十二月二十日,澳門的葡屬地位正式結束,在此時刻我們推出「滄海桑田—澳門史料特展」,除了回顧這段歷史之外,也將與澳門相關的法律文件、檔案圖繪一一展出。

鴉片戰爭前,清朝傳統戰船,圖上黃籤,載明戰船建置與設備。嘉慶二十二年(1817)國立故宮博物院藏船身長七丈二尺、樑頭闊一丈九尺、大桅長七丈二、頭桅長五丈、尾桅長二丈二尺、配舵工水手共四十名、應配砲位自一千斤重紅衣砲起至八十公斤重劈山砲共大小十四位、又應配籐牌楏刀竹篙槍等械全。 traditional Ch'ing battleship before the Opium War, with yellow slips showing construction and equipment; 38 x 35.5 cm;dated the 22nd year of the Chia-ch'ing reign[1817] 

展覽以澳門的變化為序,分:「滄海桑田—從漁村到商埠」、「東西文化的碰撞—華洋雜處的澳門」、「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葡萄牙在澳門的殖民活動」、「廢除不平等條約—中華民國力爭自由、平等」等四單元展出。

浏览数: